朱幸福:红花山上 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4-05-31 06:06 五月的晴天,已经很有些夏意了,坐在轿车上,空调开启了冷风,用手摸摸车窗玻璃,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太阳的温度。这样的天气,找个宽敞阴凉的地方,或读书,或品茶,或聊天,都是十分惬意的选择。但我们还是早早赶到繁昌红花山,只为应本家为斌先生的邀约。 为斌与我皆为紫阳世家,朱熹后裔。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,或因人口增长,或为生活所迫,或为开枝散叶,族人四处迁徙,我们的先祖先泾县而南陵,再繁昌、无为,我们家这支则到了芜湖县东乡周皋铺,繁衍生息。太平军与清军在芜湖激战期间,老百姓流离失所,我族家谱也被战火波及,虽然抢救出部分,但已残缺不全,连我是朱熹的第多少世孙都无法确定。此次去繁昌,为斌说他们去繁昌阳山冲那支家谱保存完好,可以给我提供参考。更让我惊喜的是,当天又遇南陵人朱广,也是同宗之人,他更是将朱氏总谱拍照打包发给我,算是意外的收获。 我据此研究了多日,终于理清了头绪。朱熹(农历1130.9.15—1200.4.23)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儒学集大成者。家谱中记载他出生时“面带七星,井出长虹”,有卜者预言道:“富也只如此,贵也只如此,生个小孩儿,便是孔夫子。”后来果然被尊称为“朱子”。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,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。有这样优秀的祖先,我们后辈也感到荣幸之至。 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路,我们向山冲缓慢而上,远处群山环绕,层峦叠嶂,林木葱茏,淡淡的烟岚在山间缭绕,山口是一湾碧波荡漾的店门水库,滋润着冲里的村民,灌溉着肥沃的农田,这里还曾是电影《渡江侦察记》拍摄外景地之一。这里原来叫阳山冲,随着朱氏族人入住、繁衍,有了朱冲的名字。徘徊在高耸的水库大坝上,不由想起先祖朱熹的诗歌《观书有感》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溪流涓涓,自上而下,日夜奔腾,为水库提供了不竭的源泉。据说,即使是干旱年头,也是溪流淙淙,汇聚成潭,凉气弥漫。 红花山地处芜湖市繁昌区繁阳镇与孙村镇境内,长江南岸,因为每年春季,漫山遍野都开满鲜艳的映山红而得名。红花山群峰林立,层峦叠嶂,主峰海拔450米,是繁昌境内第二高峰。这里不仅风光秀丽,景色宜人,更是物产丰富,楠木、银杏处处可见,杉木、株树、檫木等遍布大小山脉,奇妙的竹海,怒放的杜鹃、玉兰等散落山坡,姹紫嫣红,更为30多种飞鸟珍兽提供了栖息地。 朱氏族人迁来之后,为了生存,大量种植毛竹,以竹笋、竹器增加收入,不断挤压着映山红的生存空间,所以现在山上竹海绵延,野花遍地,鲜艳的映山红被挤压进角落,成了红花山美景的点缀。掩映在翠竹绿树中的山村,青砖灰瓦,错落有致,山涧溪流叮咚,水质清冽。镶嵌在山顶、山腰上“红花寺”“佛光寺”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,虽经战火多次被毁,但现已重修一新。晨昏之时,百鸟歌唱,梵音绵绵。白日里,香客云集,偶见鹿、獐、山鸡、野兔出没,组成了山间特有的交响曲。置身红花山中,仿佛进入人间仙境。 据为斌介绍,朱氏族人来到朱冲时,还从泾县带来了先进的造纸技术,他们用青檀树皮作为原料造宣纸,以增加家庭收入。勤劳的人民在山下开辟出层层梯田,辛苦耕耘,年年稻谷飘香。土地收入的增加,养育人口日渐增多,朱冲也变得人群熙攘,生气勃勃。粮食的丰收,井水的甘冽,促进了当地酿酒业的发展。特别是朱为斌拥有的《春谷白酒传统酿造技艺》已传承千年,所酿“春谷白酒”以其原味老熟、甘甜绵柔、香味持久而成为省级非遗、“安徽老字号”,其原浆白酒远销甘肃、广西、山东、上海、南京等地,成为当地人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。 春秋时节,清朝诗人郝吉人曾多次登临红花山顶,眺望长江,俯视大地。阳春三月,夕阳西下,落霞满天,映山红开遍满山满坳;金秋霜月,满山枫叶黄花,落日聚辉,丹霞灿烂,层林尽染。郝吉人流连忘返,欣然提笔题诗曰:“春风欲看上林花,谁识山中万树赊。日暮僧归迷醉眼,光芒疑是赤城霞。”此诗让“红花晚照”成为繁昌十景之一,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消暑避夏、观光揽胜。近年来,随着自媒体的兴起,关于红花山的诗文、图片、影像作品精彩纷呈,也让红花山声名鹊起、远播海内外。 红花山不仅文风昌盛,气候宜人,空气清新,而且还曾是中共皖南特委、繁昌县委的所在地,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。 1938年12月,新四军三支队进驻繁昌后,民运工作队就来到朱冲进行抗日宣传,张贴标语,教唱革命歌曲,群众踊跃参加各种抗敌组织,十多人加入了党组织,许多青年报名参加新四军、游击队,村人朱大金还担任了游击队长。 朱冲不仅是新四军红花山游击根据地,还是连接新四军军部到江北的地下交通线站点。朱冲的老百姓不仅为新四军站岗、放哨、送情报、带路,还为部队提供粮食和衣被,妇女们打草鞋、缝衣服,与新四军干部战士建立了鱼水深情。1939年5月中旬,新四军三支队五团,在红花山同日寇展开决战,取得了繁昌第三次保卫战的胜利。 1939年9月3日晚,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在500余名新四军的护送下,从新四军军部云岭出发,途经红花山并在山上的庙里作了短暂的休息后,穿过敌人的封锁线,渡江去了重庆。1941年1月6日,皖南事变发生以后,这里还成为掩护转移新四军过长江的重要通道。7月,皖南特委在朱冲召开会议,决定成立中共繁昌前敌县委,特委和县委机关领导分别住在朱氏宗祠及周边群众家里。 9月,粉碎国民党52师对红花山三次大“清剿”。1942年2月,特委机关转移到江北白茆洲,部分同志被留在繁昌坚持敌后斗争,巩固红花山抗日游击根据地。 据朱为斌回忆,皖南事变后,日军占据着红花山顶,看守着长江航道,国军52师则在山下包围,双方形成对峙局面。新四军游击队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,驻扎在山腰竹林里,经常打冷枪挑起国军与日军的战争。但山上条件很差,游击队战士只能住在竹林间的茅棚里,连续多少天不能生火做饭,山下的群众就将饭菜煮熟了,用毛巾绞成饭团悄悄送上山去。山上只有一个排的战士,但有时为了迷惑敌人,故意放风说要100个饭团,让敌人以为上面真有一个连的新四军。有时,中转干部较多,没有粮食,老百姓就以庙里“做香会”的名义下山采买大量鱼肉粮食等,骗过敌人的盘查和汉奸的盯梢,给新四军提供足够的粮食。 中共繁昌县委还在朱氏宗祠里办了几期党训班,开展了“二五”减租减息培训。 红花山虽然谈不上雄伟、险峻,也算不上秀甲天下,但却是革命的山,英雄的山,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,作为中共皖南特委、繁昌县委、南芜繁县委的活动中心和游击根据地,为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其中朱冲的朱仕桥(朱大金)、朱仕兴等四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,朱品玉等新四军老战士还走上了革命的领导岗位。 告别红花山,我为生活这里的宗人而骄傲,更为这些曾全力支持革命的群众而自豪。 作者简介;朱幸福,笔名紫竹成林,安徽芜湖人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,芜湖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,《鸠兹鸟》文学季刊主编。曾任中学教师、校长,新闻记者、副刊编辑等,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,出版小说散文集《太阳雨》《泥巴墙头腊味香》《门灯》等多部,作品曾被多家选刊转载或收录。 供稿:朱为斌 编辑:滕 斌 |
|